扣轨工程施工需严格遵循 “先加固、后施工” 原则,流程紧凑且对精度要求极高,核心步骤如下:
- 施工准备与方案设计
现场勘察:测量既有轨道标高、轨距、路基土质,明确施工影响范围;
方案计算:根据列车荷载(轴重、速度)、施工跨度,通过结构力学计算确定扣轨梁的钢轨根数、支墩间距、连接件强度,确保临时结构满足安全系数(通常不低于 1.5);
材料预制:提前预制临时支墩、加工连接件,检查钢轨平直度(避免弯曲变形影响承重)。
- 线路预处理
封锁要点:向铁路运营部门申请 “施工天窗”(通常为夜间 1-3 小时),暂时中断行车;
轨道清理:拆除施工范围内的道砟、轨枕(保留必要数量用于临时固定),平整作业面;
支墩基础施工:浇筑混凝土垫层或打入钢管桩,确保支墩基础承载力达标。
- 扣轨梁安装与固定
铺设钢轨:将多根钢轨平行铺设于临时支墩上,调整间距(通常与轨枕宽度匹配);
组装连接件:用螺栓、夹板将钢轨紧固为整体,检查螺栓扭矩(需符合设计要求,防止松动);
轨道衔接:将扣轨梁与既有轨道平顺连接,调整标高差(不超过 3mm),安装轨距拉杆和防爬器,确保轨距偏差控制在 ±2mm 内。
- 荷载试验与验收
静载试验:通过沙袋或重物模拟列车荷载,检测扣轨梁的挠度(变形量),需满足 “大挠度不超过跨度的 1/500”;
动载试验:申请低速列车(通常 5-10km/h)通行,观察扣轨梁振动情况、支墩沉降量,确认无异常后,方可恢复正常行车(初期可能限速)。
- 线下工程施工(同步进行)
扣轨梁验收合格后,在其下方开展桥涵顶进、路基加固等核心工程,施工期间需 24 小时监测扣轨梁的位移、支墩沉降,若超过预警值(通常位移>5mm),需立即停止施工并调整。 - 扣轨结构拆除
线下工程完工并达到设计强度(如桥涵顶进到位、路基加固完成)后,再次申请 “施工天窗”,按 “先连接件、后钢轨、再支墩” 的顺序拆除扣轨结构,恢复既有轨道的正常受力状态,清理现场。